在耶穌的愛裏更新自己
- 詳細內容
- 發佈於:2019-03-31, 週日 15:34
- 作者 黃丁和傳道
- 點擊數:871
前言
本卷書的作者是彼得。原名西門,後被主改名為磯法(亞蘭文,意為石頭;希臘文就是彼得)。本書完成的時間約在主後64年左右,當年羅馬發生大火,羅馬皇帝尼祿(54-68年在位)隨後開始逼迫基督徒。彼得約在65-67年間在羅馬殉道。寫作地點是巴比倫,可能是指羅馬。對象:小亞細亞半島上五個省分也就是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基督徒。勉勵基督徒以受苦為心志,存謙卑順服的心,度在世寄居的日子,盼望主顯現的榮耀。
一、遠離惡事靠主成長(v1-3)
神透過彼得的書信,要教我們如何更新生命在耶穌的愛裏。第一就是遠離惡事,就是彼得所說除去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在信仰成長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許多需要對付的痛苦,而這些痛苦也是成長的一種代價。像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4:22-24所說的:「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因此,我們也可以明白這裏所提到的壞事,其實就是要讀者保持著「聖潔」的心,這種以「聖潔」的信仰態度回應上帝揀選的愛,才是所有信仰行為中最基本的。一個人若是有聖潔的心靈,很自然的,就不會有撒謊、偽善、嫉妒,或是說人壞話的行為出現。說到在信仰上要成長。而且這種成長的需要,就像一個嬰兒肚子餓的時候會吵著要喝奶一樣,不是靜默不語,也不是有沒有都無所謂的態度。作者在這裏是用「愛慕」這個字,這是含有強烈慾望的意思,就是要有一種出自生命飢渴的需要,是一種在生命中強烈要求的心境。有這樣的心境的信徒,很自然的動作會出現,就是尋找成長的糧食。除了要有糧食外還是「純淨」。它的原意是指完全沒有雜質的狀況,就好像我們平常家庭使用所謂的「蒸餾水」一樣純淨。還有,就是這裏所用的「靈奶」,這字的希臘文是「logikos」,和「logos」這個字是同字根,意思就是指上帝的話語。這樣我們可以明白,作者說一個真正可以幫助人的信仰生命成長的,就是真實上帝的話語。甚麼是「純淨的靈奶」呢?可以這樣解釋:不是把自己的需要,套用聖經的話語來解釋,或是我們自己有了甚麼想法,然後找一段聖經經文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而是說要回到聖經來看上帝的教訓,這樣才能避免犯了把聖經當作工具來合理化自己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才是讓我們回到聖經上帝的話語中來過信仰生活之正確方式,所以彼得說只有用這樣渴慕心境在追求上帝的話語,才會長大。
「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是引用詩篇34:8「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的句子來說明一個基督徒,就是一個得到上帝救恩的人。因為在耶穌基督裏的人,就是一個得救的人,都是身上蓋有耶穌基督的印記的人。哥林多後書1:22「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裡作憑據。」,及以弗所書1:13「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的印記;」
二、成為神的活石與靈宮(v4-8)
這段經文我們並不陌生,因為引用的經文不但耶穌基督引用過,使徒保羅也引用過,都提到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經成為房角石。彼得在這裏引用這經文的背景,來表示信仰就像一塊非常堅硬的石塊一般,可供作建造堅固房屋的基礎。將耶穌基督比喻成為「活的石頭」,這還是新約聖經中第一次用這種方式作比喻。會用石頭來比喻耶穌基督,與引用於詩篇118:22-23「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成了為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耶和華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的詩歌有關。原本上帝的子民被人看輕、藐視,但卻在上帝的帶領保護之下而獲得全面的勝利,彼得引用這詩歌主要在說明耶穌基督於世上傳福音時,也是這樣被猶太當局藐視,甚至迫害,最後將耶穌基督給釘死在十字架上,如今耶穌基督因為上帝最偉大奇妙的神蹟,使耶穌基督從死亡中復活起來,並且透過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成為人類生命得到復活的盼望。另一方面像先知以西結談起上帝揀選以色列民族一樣,原本以色列民族是如同在路邊沒有人憐愛、疼惜的棄嬰,因為上帝路過看到了,將這位滿身骯髒的棄嬰撿回來,給予栽培、照顧、養育,使這個棄嬰逐漸長大成為一位人見人愛的美麗少女,然後上帝將之娶為妻子(以西結書16:3-8)。這是上帝透過先知以西結傳達給以色列民族的話語,說明祂和以色列民族那種分不開的特有關係。
再者,這裏用「活石」來表示耶穌,是甚麼意思呢?如果我們看以賽亞書8:14上帝的話說:「因為我神聖可畏,我像一塊石頭,會使許多人絆倒;我像一張羅網,網住猶大國、以色列國和耶路撒冷的人民。」然後在以賽亞書28:16「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這裏所謂的「房角石」,就是指以上帝作為生命的基礎。就好像一個人若是蓋房子,蓋在好的基礎上,這樣的房子就不會動搖。一個人若是將生命建構在上帝這塊活石的基礎上,生命就會如同建造房子在磐石上一般,永不會動搖。彼得又說要用這種如同與上帝之間不可分離的關係,用來「建造屬靈的聖殿」。這裏提到「屬靈的聖殿」,是有用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之與用人的手所建造起來的耶路撒冷聖殿區隔開來,因為耶路撒冷聖殿就曾被耶穌基督斥責是「賊窩」、「市場」,並不是真正用純淨的心在敬拜上帝的地方。使徒保羅也說:「你們一定曉得,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裏面。因此,要是有人毀壞了上帝的殿,上帝一定要毀滅他;因為上帝的殿是神聖的,你們自己就是上帝的殿。」(哥林多前書3:16-17)若將使徒保羅這段話引進來看,就會更清楚彼得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像使徒保羅所說的,每個人的內心就是建造聖殿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和上帝連結在一起的石頭,是有生命力的,因為是以真誠的心靈在敬拜上帝,這樣的心靈就會有生命的活力。
三、神子民宣揚光明者的美德(v9-10)
在耶穌基督裏,與不信耶穌基督的人之間的極大差別,彼得以光明與黑暗來表示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也是不同的結果。信耶穌基督的人,等於是上帝的子民,必定會得到上帝的憐憫,相對的,就是無法得到上帝救贖的恩典。這樣的觀點可以說是初代信徒最基本的信仰認知,這也是直到今天信徒們共有的信仰告白。舊約時代的以色列民族,他們自認為就是上帝所特別揀選出來的族類,因為以色列人民是上帝親自揀選的,所以才特別。彼得引用以色列民族這種自我認知來看所有的基督徒,認為也是這樣告白,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每個信徒身上都有聖靈所蓋的印記(哥林多後書1:21-22「那在基督裏堅固我們和你們,並且膏我們的,就是神;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裏作憑據。」以弗所書4:30「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這種有耶穌基督親自蓋印作記號的族群,才享有上帝國度的榮耀。既然作神的兒女也受印記就要活出神兒女的形像,不要在罪中打轉,要早日活出聖潔。
結語
信徒不只是自己孤獨過日子或是在生活中成長而已,信徒是在群體中成長的。我們個人的責任是要對付惡習,還要彼此鼓勵遵守神的道學習成長,也就要過群體的生活:相交通、同分享、同敬拜、同禱告。而且不斷的跟人做見證,帶領新人認識耶穌,分享神的恩典。更要做到下列二點:
(一)要珍惜上帝的揀選,使我們能夠成為祂的同工,有份於福音的事工。
(二)要用渴慕的心來追求明白聖經的話語,好使我們能在信仰上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