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盡力氣愛人的奇女子

魏海蓮 宣教士

用盡力氣愛人的奇女子

魏海蓮她只要看到孩子,她的眼睛就亮起來了!不管是坑坑疤疤的癩痢頭、或是臉上掛著兩道黃鼻涕、或是眼眶佈滿濃稠的眼屎,甚至渾身髒兮兮的孩子,一百七十幾公分的 她,像如獲至寶的衝過去,不是一把抱起來,就是蹲下去又親吻又摟抱。她那發自內心的摯愛,總讓人在錯愕中為之動容落淚。她,就是門諾醫院前加籍護理部主任 魏海蓮。

生於民國十四年的魏海蓮,成 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加拿大Galt醫 院護理學校畢 業後,即獻身醫療宣教士。民國四十六年,她揮別加拿大的男友,跟隨基督門諾會醫療隊,來到全然陌生的國度――台灣花蓮。她隨隊背著沉重醫藥器材上山下海, 跨越湍流,穿梭寒風凜冽的群山峻嶺,甘之如飴地在缺醫少藥的先住民村落,從事山地醫療和社區保健工作。
  
只要能治病 任何事全力以赴

門諾醫院設立後,魏海蓮的生活步調規律了,但古道熱腸的個性,卻讓她更加忙碌,像個轉不停的陀螺般,每天的行 程滿檔,老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花蓮善牧中心前執行長吳方 芳,從孩童時期上教會主日學開始,就是魏海蓮得力的「小幫手」,一路跟隨她的足跡前行。在她的眼裡,魏海蓮就是「用盡力氣愛人」的美麗天使。

在門諾醫院上班時,魏海蓮是 位認 真盡職的護士。她永遠把病人放在第一,只要有助於病情的事,必定全力以赴。因此,她可以熱情親吻哭鬧、髒臭的小病人,安撫他們疼痛和憂懼;她可以每天將一 位嚴重營養不良的孩童,坐在她的膝蓋上辦公,並耐心的餵食三餐,直到那位孩童臉色紅潤為止。

下班後,魏海蓮的行程更充 實。她經常騎著摩托車,裝載著美援的麵粉和自製的花生巧克力,風雨無阻的到各地做家庭訪視,即使好幾次因天雨路滑,不慎摔倒骨折,也從未澆熄她的熱忱。

民國六十二年,魏海蓮發現美崙社區有病人因故無法前往醫院治療時,就開辦「居家護理」的新業務, 幫 助出院後半身癱瘓、需放置導尿管或胃管的病人居家護理。她每週至少安排數天,騎著軋軋作響的老舊自行車,領著「小跟班」吳方芳幫忙搬醫療器材和食物,並讓 她坐在車後座,緊扶著那堆物品,一起輪流到病人家中進行照護工作。

吳方芳的鄰居陳伯伯,就是受 益人之一。陳伯伯因中風而長褥瘡,但陳媽媽為張羅生計根本無暇照顧丈夫。魏海蓮得知後,就前往陳伯伯家裡幫忙做護理看護,不但額外提供補給品,還幫忙熱飯 菜,讓陳家孩子吃到熱騰騰的食物。

有一天,魏海蓮要坐在自行車 後座 的吳方芳,緊握她自行設計組裝的木頭支架,前往陳伯伯家。進行護理的過程中,瘦高的魏海蓮,為身軀肥胖的陳伯伯摳大便、按摩肢體後,竟猛然的將陳伯伯抱 起,趴放在她組裝助行支架上,同時鼓勵陳伯伯下床走動的景象。站在一旁親眼目睹的吳方芳,震撼不已,驚詫的半响說不出話來。


病人 就是「生病的家人」

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大夫樂俊仁,曾在門諾醫 院跟魏海蓮共事十二年。他對魏的第一印象是「又高又瘦,力大無比」,工作效率高,無論量血量、體重都很精準;做公共衛教時,必定不憚其煩的解釋,至少交代 三次。

不過,樂俊仁最欽佩魏海蓮的 專業,是她秉持照護病人的核心價值:生病的個體不是「case(個案)」,而 是「human being(人)」。因而,在她的眼中,病人不是病人,而是「生病的 家人」。

「魏護士修養的境界,真的很 高。」樂俊仁自認無法做到也難以理解的是,魏海蓮可以把人與事的界線劃分得一清二楚,而能徹底做到這一點,實在相當不容易。例如推廣公共衛生時,她鼓勵民 眾洗澡,但是看到又髒又臭的病人,卻能毫不嫌惡;她不喜歡別人抽煙、喝酒和吃檳榔,但面對不停咳嗽或滿口酒話的病人時,依然認真負責的幫助他們治療,而且 很愛他們。

門諾醫院社區保健科督導林秀 妹,是魏海蓮培養出來最得意的護理門生。但是早年,林秀妹卻最害怕跟魏海蓮出勤,因 為每次總是一大清早出門,不但累得半死時,有時連午飯都沒得吃。

有一天,林秀妹跟著魏海蓮到 山地 部落家訪,踏進一家鐵皮搭建的屋子,尿騷味和著酒味撲鼻而來,走近後瞧見男主人癱瘓在床,幾個孩子全身污穢的坐在地上,屋內盡是屎尿,她還在思考如何避開 穢物,卻見魏海蓮一個箭步,向前一手抱起在地上哭泣的孩子,像安撫自己的孩子般,又親又吻。那一幕,深深震撼阿美族的林秀美,從此下定決心,跟隨魏海蓮到 山地散播公共衛教種籽。


有求必應 自創輔助醫療器材

除真心擁抱弱勢的孩子外,魏 海蓮對病人的任何需要都是有求必應,更會主動的為病人解決困擾,在沒找到解決方案前,決不罷休。最厲害的是,她有雙魔術師般的巧手,充分利用廢物,化腐朽 為神奇,自創各種輔助醫療器材。

憶及魏海蓮對待病人如家人的 兩則 故事,吳方芳至今仍歷歷在目。第一則故事,發生在她擔任花蓮善牧中心執行長期間。當時,她正輔導一位住玉里被拐騙從娼的十五歲布農族少女。這位少女後來因 罹患性病和腎臟病,被私娼寮丟回家,只得跟著做工的父親住在工地。她後來因懷孕行動不便,無法再上山追蹤,但又擔心少女的身體狀況,因而特別請託魏海蓮代 為關懷。

事隔多年,跟魏海蓮相聚憶往 時,吳方芳才倏地得知,當年魏海蓮有一次上山探望那位布農少女時,發覺她有水腫現象,但她的父親患有氣喘,無法帶她到醫院治療。那時已不再年輕的魏海蓮, 毅然背著少女孩下山搭火車,還陪她前往醫院看病,來來回回好幾趟,直到她病情穩定為止。

第二則故事是,有位教會的陳 姓姐 妹,出生時每個關節都硬化,每個骨頭都突出,牙齒排列嚴重混亂,身體無法轉身,既不能坐直、也沒辦法平躺睡覺。而陳姓姐妹的父親中風,無法照顧她。不忍陳 姓姐妹身心受折磨,腦筋靈活的魏海蓮,用已不停顫抖的手,幫忙用保麗龍球縫製一個圓形靠墊,順利解決她十多年難以坐躺的困擾。

為讓陳姓姐妹能夠出門到教會 聽講道和唱詩歌,魏海蓮特地為她找到一部三輪車,然後一把抱起她,放在堆滿保麗龍球的車裡。後來,還募到一部特殊摩托車,讓她的行動更方便。


自奉甚儉 微薄薪資默默行善

到社區挨家挨戶地進行衛教及探訪工作自奉甚儉的魏海蓮,平常生活非常簡樸。樂俊仁 從未見過她改變髮型,穿著也很樸素。每天看她騎著跟身高相形之下,顯得嬌小的破舊摩托車,嘟嘟嘟的到處訪視時,他忍不住跟她開玩笑說:「妳就別再欺負那輛 小小老爺車了吧。」而她卻理直氣壯的微笑回應:「我可是很寶貝它耶。」

魏海蓮的節儉,一直跟在她身旁的吳方芳,知之最深。她最刻骨銘心的一件事,是民國七十六年,魏海蓮獲得第三屆吳尊賢文教基金會愛心獎時,為出席盛會,魏海蓮翻箱倒櫃的想找得體的服 裝;但是,她所有的衣服不是有裁縫車過的痕跡,就是已起毛毬,不得不另買新衣。

前往市場東挑西揀後,魏海蓮 得意的買到一件質料很差的紅色短襯衫。她開心的跟吳方芳說:「這件衣服原價五十元,老闆給我打折,只賣我二十五元耶。」無言以對的吳方芳,於是私下的幫她 買了一套衣服。儘管當下被她以「浪費錢」為由數落半天,但吳方芳還是覺得很值得。

眾所周知,在台服務三十七年的魏海蓮,從未支領門諾的薪水;但是,顯少人知道她每個月一領到宣教 士 微薄的生活費時,就先挪出一大部分,將它分別塞到好幾個信封袋裡,請吳方芳在信封上用中文寫著「耶和華以勒(即上帝為你預備的)」,並在每次做巡迴公共衛 生時,偷偷地塞在需要援助家庭的角落,讓他們有錢添購營養品。

直到魏海蓮離台返加拿大,將 把所有的東西全部送人時,大家才驚覺她眼中的「寶貝」,竟是早就可以丟掉的物品,也深刻認識她的清貧。不過,在她回故鄉後,上帝已為她準備好了一份條件很 優渥的工作,更安排了一位謙虛體貼的老伴,讓她安享一段幸福美滿的日子。


生命影響生命 代代散播愛

民國九十二年,罹患腦瘤的魏 海蓮,彌留時不停的夢中含囈,身旁的加拿大家人都聽不懂她在說什麼,直到有位台灣友人前往探望,才聽出來她在說「中文」。

曾經有位外籍宣教士打包行囊 返國前,滿懷酸楚的說:「我年輕時來到台灣,最輝煌的青春歲月和最美好的回憶都在這裡。老了,才要離開『家』!」這段話或許正是魏海蓮一心繫念「台灣的 家」的映照。

為追思和紀念魏海蓮無私的奉 獻,門諾醫院大樓的正門特別建了一座「海蓮池」。而她愛人如己的身影,則在悠長的歲月中,內化在她栽培和提拔的後輩心中,並持續地影響著他們的生命,代代 追隨她的足跡,散播大愛。


魏海蓮個人小檔案

魏護士經常親自為餵住院中的孩子吃藥•加拿大籍,生於民國十四年。民國四十六年跟隨跟隨基督門諾會醫療隊來台,在花蓮山地部落、門諾醫院、黎明啟智 教養院服務,前後長達三十七年。民國八十三年,返回加拿大。

•民國七十年,成立國內第一個戒酒無名會。

•民國七十六年,獲得第三屆吳尊賢文教基金會愛心獎。

•民國八十三年,榮獲第四屆醫療奉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