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與種子
- 詳細內容
- 發佈於:2016-08-21, 週日 11:18
- 作者 黃丁和傳道
- 點擊數:760
前言
本卷書會被放在新約中的第一卷不是他是最早寫好的一卷書,而是他從亞伯拉罕開始說起。整卷書是分別介紹了耶穌的出生、屬靈的裝備、公開傳道、十架捨身。在十三章之前都是對門徒們的教導,在對群眾講這比喻的當時耶穌以湖邊的船為講台,面對著海岸附近的田地,有農夫正在撒種,於是耶穌就藉著大家都看得見的撒種人、種子及土壤作為教材。以下我們分別來看耶穌對群眾的訓勉:
一、路旁的土
道路是農夫經常在走的路,即使種子撒在道路上除了被踩踏外,鳥兒也會到路上去尋找掉落的這些種子當作食物。在第4節(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解釋。有一種人聽見神的道,但他的心卻是剛硬的,沒有深度;他的心並没有接受神的道;耶穌在本章19節回答了門徒的問題,說明: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裡的道理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許多人就像這種土壤。賣耶穌的猶大就是這樣的人(路二十二:47-48)。
現代人喜歡說我很忙,言外之意表示我很重要,但不知道忙的字是「心」與「亡」合成,也就是忙使心靈都死了。無論是忙,或是有些人因自己的背景而不瞭解,甚至誤解了主耶穌的福音,這些人的心好比路旁的硬土,很難接受福音真理。
二、石頭地淺土
在巴勒斯坦因為是旱田,石塊甚多,所以有的石塊是用來當作區隔自己和別人田地的界線。因此,即使撒在這種石子地上的種子發了芽,也會因為没有土或是土壤太淺,無法紮根下去,很容易因為太陽一曬就夭折了。第5節耶穌告訴我們,這種土壤太淺,象徵著那些表面接受信仰的人。耶穌也在20-21節再解釋說,許多人表示接受信仰,甚至看來信得很好,但是當遇見困難或逼迫時,他們便放棄了。行巫術的西門就是一個“石頭地淺土”的人(徒八9-24)。現在有些人信耶穌看聖經是被迫或另有目的,他們不是真的相信福音,就很難長大,信仰容易枯死。
三、荊棘的土
是撒在荊棘裡的種子,所謂荊棘,就是沒有除掉的草叢。在巴勒斯坦的農夫平時甚少在整理田地,他們都是用第七年休耕的時期才整理一次。因此,田裡長出草叢是很正常的事。如果種子在草叢中,即使長出來,也會受到草叢捆住生長不出來。耶穌在第22節的解釋是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就是代表性的信眾(徒五1-11)。
好像現在有一些人決志受洗成為基督徒,但是他們並不願改變他們的生活型態,仍喜歡世俗的價值觀,強調個人的興趣最為重要,主日有空才去教會做禮拜,雖然受洗信主,但没有重生,不願改變,仍舊充滿世俗的價值,這些都是人性的荊棘野草。
四、好土
是指好的土地,能讓種子生長快速的肥沃土地,也會成長得相當好,可發展為三十、六十、一百倍的收成。而「百倍」的意思就是指主人對種子成長的一種驚歎、滿意的意思。在第8節中說這一類信眾是誠實願意接受神的道、並且是多結果子的。而且23節也解釋說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拿但業(約一45-51)、那個埃塞俄比亞的太監(徒八26-39),以及哥尼流(徒十1-2,44-48)就是很好的範例。
基督徒的心田應該是個好土,我們更應該知道信耶穌必須要重生的作一個基督門徒。需以祂的心為心,用祂的價值觀去衡量,甚至用祂的做法去做,如此就有基督的形像、品格及生活形態。相對有人就是信主,但生命仍不改變,就不是好土地。
五、有耳朵的就當聽
不論是馬太、馬可或路加福音,都將重點放在耶穌說完這個比喻後,隨即提出的一句警告說:「有耳朵的,都聽吧!」。這句話也說出了整個傳福音的中心用意:希望大家能聽。如果没有用心聽,就不能明白上帝國的信息。這也是為什麼早期基督徒都將到教會禮拜,說成「聽道理」的原因。所謂「道理」,指的就是「上帝國的信息」。我們從這個比喻可以理出一個重要的認識:種子都是好的。因為種子就是上帝國的信息。現在問題是在土地。這就好像提供一塊好又肥沃的土地一樣。一個人如果從小開始就受到這樣信仰生活的滋潤、灌溉,以後長大就可以期待收穫。
信仰的根基就是在聖經,如果没有從聖經著手打下基礎,信仰就無法堅定。因此,要讓我們的心田成為一塊美好、肥沃的土地,就要從勤讀聖經,並且要正確明白聖經的教訓開始。
結語
整個比喻是與農夫、種子以及種子落到的四種土壤有關。農夫就是我們的主自己。今天祂仍在撒種,是藉著所有忠心傳講祂話語的人。種子就是神的話,包括福音和所有神所啟示的真理。(彼前一23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神活潑常存的道)!土壤就是人的心。
我們可以從這個比喻中學到以下幾點有益的教訓:
(一)我們必須非常留意我們所聽到的。
(二)我們的心要預備好,使之可以接受神的道、以至於得救和被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