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撒網了
- 詳細內容
- 發佈於:2016-04-03, 週日 11:11
- 作者 陳朝欽牧師
- 點擊數:663
從今年初推動3X3的禱告網,我們用愛編織愛網,迫切為尚未信主的親友禱告,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我們也應該開始準備計劃如何撒網的工作了。怎樣算是撒網呢?敞開小組準備進入邀請新朋友就是撒網;而牧養小組、團契也應該開始計劃戶外活動、餐敘、茶會分享…這些都是撒網的工作。今天要透過聖經考古學家的經驗分享,提供給大家一些策略和方法。從四福音裡,我們發現撒網捕魚在猶太人至少有4種方式,很值得我們學習並運用:
垂釣法(angling):這種垂釣法出現在馬太17:26-27,在這段經文中,有人挑臖耶穌怎麼不納稅?耶穌的意思是國王自己要課徵自己的稅務嗎?沒這回事,但為了不要絆倒別人,耶穌就叫彼得去海邊釣魚,結果不但釣到魚也從魚的口中得到一塊錢可以繳稅。彼得使用的就是個人式的垂釣法,也可以說是現在流行的個人一對一談道。這是每一位基督徒都應隨時準備好的屬靈功課,隨時找到適當的人就進行個人垂釣法。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九:23)。我們已經得著福音的好處,已經嘗到主恩的滋味,應當到處宣揚,叫人和我們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同來享受主恩的滋味。
撒網法(Cast Net):這種撒網法是最普遍的打漁法,漁夫可以在淡水河邊、船上淺水處拋網撒在水中。這種網通常直徑是6-7米半,網的四周裝上錘,撒在水中時錘會沉入水底,當魚被網住,漁夫只要收網,錘一集合就成了袋狀可將魚補了上來。四福音出現三次(約21:6,7;馬太4:18-19)。我把這種打漁的方法套用成現在正在進行的敞開小組的關係佈道策略,各組由小組長召募找與自己願意合作而建立關係的人成為一個臨時的漁網。小組長是分享者、呼召和邀請者、領導者,他像是一個撒網又鼓勵組員邀請新人的收網者。透過組員有一對一的關係進行邀約。這個重點是讓新朋友持續完成整個課程,之後,要邀請加入牧養小組及參加主日崇拜,使他們的信心被建立起來。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隨時把握機會撒網,因為您不知道下一次的機會還有沒有,到那時候,不但是遺憾也是一種懊悔。
拖網法(Drag Net):這種打魚法有人說是出現在馬太福音13章47-50的撒網比喻,因為這種打魚法是什麼魚都撈,甚至連垃圾也會一起撈上岸。因此,上岸之後需要過濾或整理。拖網的長度渴達400米,深約1.5-8米;漁夫會用漁船將拖網拉到水比較深的地方,通常離岸邊至少100-300米以外的水域,之後從外往岸邊拉回,漁網會在水中形成一個大半圈,網的上端綁住比較有浮力的木松子,往下方綁鉛錘,因此,所需的漁夫至少2-4人以上才有力量將漁網和漁獲拉上岸,這是需要團隊的經驗和默契。我將這種打漁的方法套用成小組的福音戶外活動或餐會,甚至是幾個小組一起聯合起來共同舉辦,邀請的對象沒有限定是誰!只要願意就可以參加。同時,聚會方式靈活比較不是制式化課程。優點是容易建立關係,這種規模是比較大型的牧養小組舉行的捕魚事奉。各位!小組如果不捕魚,小組會漸漸僵化而沒有活力和目標。這種關係培養團隊合作以及後續的關懷。
圍網法(Trammel Net):這種方法仍常用在今天的加利利海的打魚法。所用的魚網由三個密度不同的網組成,內外兩層的兩個網密度比較寬,中間層的網密度比較高,形成三道網牆。漁夫先將大網圍著魚群,然後收合網底,之後,也像拖網一樣,網的上端栓有浮水木松,下端也是鉛錘,收網時將魚包圍,慢慢收網。這比拖網法好的就是會先過濾大小魚以及不會撈到太多垃圾。可是,這種補魚方法需要最多人和有默契經驗的人一起合作。這種補魚的方法是出現在路加福音5:1-11,彼得一整夜打不到魚,耶穌卻要他們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結果豐收到網幾乎要破了。我將這種打魚方式形容是全教會總動員,例如在佈道會中,或是母親節、聖誕節活動中大型的撈魚,只可惜,我們的新朋友後續關心、跟進陪伴的行動沒有follow,所以,可能來了很多人,但是我們教會的網的洞太大,他們又溜出去了。優點是全教會團結,如果加上後續的關懷、探訪、解決對方的困難,這種方法可以帶進很多新朋友。這方法也可以是前面3種的驗收成果。
弟兄姊妹,我們的目標真的是要為神得人如魚,所以,一定要有計劃去進行,一個人不行,可以找2-4個人,再不行可以小組、團契為單位來邀約,再不行,我們就用節期、愛餐、有意義的活動來召聚許多未信耶穌的人,所以,請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今年我們教會才有可能成長,才有可能邁向316位門徒的產生。
附註:本週信息部份引自:聖經考古網頁:http://www.marksir.org/2013/09/blog-post_3.html